一、项目内容
(一)基础设施升级
河道治理:对2000米河道进行全面整治,优化水域生态,确保水利安全,为园区营造良好的水生态环境。
道路修建:新建3500米道路,完善交通网络布局,极大便利物资运输,也为游客往来提供便捷通道,提升园区的可达性。
环境综合整治:对3255平方米的区域开展环境综合整治,从建筑外观到周边环境,打造整洁、美观、舒适的园区环境,提升整体形象。
(二)产业园区建设
生态休闲食用菌产业园(农光互补)示范基地:以溢水镇东川片区为核心,规划建设600亩示范基地。基地内配备4000平方米菌种制作车间、8000平方米标准化恒温培养车间,以及5条自动化生产流水线,具备年产1000万袋菌棒的强大产能。园区内设有800个种植大棚,每年可种植400万袋香菇。此外,计划新建20000平方米现代化、标准化、规模化制棒车间,届时年生产菌棒可达5000万袋,进一步扩大产能规模。
食用菌加工厂:建设5000平方米现代化加工厂,引进先进生产设备,专注于加工出口食用菌系列产品,年产量达50000吨,有效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
综合市场打造:打造3000平方米的食用菌产品交易、休闲、采摘市场,集产品交易、休闲体验、采摘活动于一体,促进产业流通,带动产业多元化发展。
(三)乡村旅游开发
科普观光游打造:依托绿谷食用菌产业园与丰富的农业自然资源,将农业与休闲游憩深度融合。建设150亩瓜果蔬菜采摘园、50亩花卉盆景培植基地,以及80亩以宋家湾为中心的草莓采摘园,开展丰富多彩的食用菌科普观光游活动,让游客在游玩中了解食用菌文化。
旅游配套服务完善:大力开发农家乐,提供地道农家美食;增设户外拓展、河道休闲、传统手工艺体验等特色项目,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结合农居点适度开发商业服务业,提供住宿、购物、娱乐等一站式服务,提升游客体验。同时,组建旅游观光专业合作社,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积极引进社会资源,推动旅游产业健康发展。
(四)绿色生态建设
绿色产业强化:通过建设东川片区文化广场、旅游道路、生态河堤、环保设施,以及鲜花采摘基地、有机蔬菜基地等,强化村庄绿色产业发展,将农业发展与幸福村庄建设紧密结合,打造丰富多彩、秩序井然且富有美感的游览空间。
旅游项目情景化打造:整合东川片区的山水资源,秉持生态休闲理念,对旅游项目进行情景化设计。深入挖掘食用菌文化内涵,通过展示、体验等方式,丰富游客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旅游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重点建设生态观光、养生度假、休闲娱乐及相关旅游配套服务设施,整合以食用菌核心产业园游览体验区为中心的乡村庭院、民风民俗等地域风貌,形成独具特色的东川片区整体旅游格局。
(五)产业发展策略
第一产业夯实根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核心,充分利用东川片区优越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耕地资源,以原有的蔬菜、花卉产业和新建的食用菌产业园为基础,持续完善蔬菜大棚基地、食用菌基地、花卉基地建设。优化农产品生产要素配置,实现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全力打造农业产业化基地。
第二产业提升价值:借助绿谷食用菌公司的发展契机,助力村庄“造血工程”。对蔬菜大棚、食用菌产业园(遵循农业为主、光伏为辅,农业与光伏产业互补共赢的原则建设)进行深度开发,延长香菇产业链,新增香菇酱、香菇饼干、香菇脆片、香菇菌汤、香菇罐头、香菇饮料等加工生产线,同时开展蔬菜产品加工、农副产品贮运及展销和精深加工,扩大原料需求,大幅提高产品附加值,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第三产业激发活力:依托产业园区与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围绕蔬菜大棚、鲜花种植采摘基地,开展特色食用菌科普观光游;开发农家乐,结合村内特色设立户外拓展、河道休闲、传统手工艺体验等项目;结合农居点适度开发商业服务业,为旅游业提供全方位的吃、住、购、娱服务;组建旅游观光专业合作社,规范旅游市场,积极引进社会资源,激发第三产业发展活力。
二、产业类别
绿色食品饮料
三、建设必要性和依据
(一)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必要性
政策引领与示范带动: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以鄂发改农经﹝2018﹞101号文件将竹山县溢水镇东川片区村纳入全省500个三产融合示范村之一。竹山县作为全国深度贫困县,县委、县政府于2020年将溢水镇东川片区村确定为全县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村。项目实施承担单位竹山县绿谷食用菌公司采用“公司+农户”模式,农户以土地流转和工资入股,共同建设生态休闲食用菌基地。公司统一供应生产资料,负责生产安排、技术指导、收购和销售,保障农户稳定收入,并按利润份额比例返还给农户,构建起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有力促进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东川片区村拥有丰富的故事传说,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当地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底蕴。从文化旅游建设入手,能够有效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让古老的故事在新时代焕发生机,为社会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提升旅游整体形象:众多成功案例表明,将商业、旅游和文化有机结合,能够显著提升城市知名度,推动旅游业快速发展。本项目通过对东川片区村食用菌产业园区及各类基础设施的开发建设,以及空间环境的改善,致力于打造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特色鲜明、效益显著、综合性强、品位高雅的旅游乡村,提升村庄档次,展示独特的旅游文化形象和氛围,吸引更多外来商业资本投资,增强区域竞争力,成为展示东川片区形象和发展水平的重要窗口。
贯彻永续发展理念:党的十九大强调将生态旅游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湖北省《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十四五”规划》和《十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均对生态旅游发展提出明确方向。本项目依托东川片区优美的自然风光,在保持村落原始风貌的基础上,改善旅游环境,体现文化内涵,既贯彻了生态文明建设精神,又为当地旅游业发展和经济增长开辟了新路径。
提高农民收入与改善生态旅游环境:项目建设过程中,为农民提供大量就业机会,促进农业向休闲体验旅游业转变,推动传统农业向有机农业、“绿色”农业升级,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通过民居改造和环境工程建设,在保留农村风貌的前提下,为传统民居增添现代功能,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提升生态旅游环境品质。
(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依据
优越的地理位置:项目选址溢水镇东川全境,距溢水镇集镇仅0.5公里,距竹山县城25公里,距十堰市区128公里,交通便捷,具备发展养生度假旅游的良好交通条件。独特的地理位置、新建的食用菌产业园、奇异的山水风光和古老的风土人情,为旅游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丰富的资源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东川片区拥有得天独厚的山水林木资源,自然风光秀丽,“山、水、村落”融为一体,区域优势明显。食用菌产业园是旅游产业开发的重点。此外,片区内的太河观历史悠久,香火旺盛,是方圆百里极具灵气的风水道观,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同时,溢水镇良好的旅游社会环境,特别是“十星级文明户”发源地的影响力,为项目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社会支持。
交通优势凸显:竹山至十堰快速通道(十竹路)建成通车,大幅缩短了竹山与十堰的时间距离,将竹山纳入十堰2小时经济圈内,有效改善了竹山区位和交通条件。东川片区食用菌产业园毗邻“十竹一级路”,成为十堰市民城郊游憩带上的重要旅游节点,为旅游产业发展带来更多机遇。
四、投资估算及资金来源
(一)投资估算
溢水镇东川片区村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总投资2.1亿元,建设周期为五年(2023—2027年)。
(二)资金来源
按照多元化筹集资金的原则,项目资金来源由政府投资、企业自筹资金、个体私营投资、公私募产业基金等多种投融资方式构成,根据项目特点和需要确定。对于公益性、社会性强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政府投资为主;对于产业发展项目和休闲、观光、采摘项目则以政府投入引导资金,企业自筹资金为主。本项目总投资2.1亿元,具体资金来源如下:
1.企业自筹。绿谷公司以产业发展和观光农业旅游投资1.1亿元,其中企业自筹1亿元,企业银行贷款1000万元。
2.政府统筹。县政府统筹解决基础设施建设资金5000万元,用于征占用地建设、河堤建设、道路建设、安置点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等。
3.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筹集5000万元。
五、财务分析及评价
(一)财务分析
项目建成后,可辐射带动竹山地区5万户参与食用菌种植,种植规模达5000万袋,预计产值达5亿元,产量达2万吨。第三产业方面,按年接待5万人,人均消费200元计算,年收入可达1000万元。休闲观光、生态旅游每年拉动直接投资1亿元,带动贫困户100余户,新增就业岗位约150个。不仅优化了旅游产业结构,推动第三产业发展,还为人们提供了休闲、养老的优质场所,对促进人民身心健康发挥积极作用。
(二)项目评价
1.生态效益。项目在开发过程中,注重环境美化、道路建设与整治、景观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这些举措对观光园的生态环境平衡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使空气更加清新,环境更加优美,有利于调节小气候,推动生态环境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2.社会效益。项目建设为游客打造了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观光休闲度假胜地。由于项目建设起点高,注重精品采摘园区打造,对溢水乡村旅游经济增长将产生强大的联动效应,有助于提高东川片区的知名度,树立良好的城乡形象。同时,观光园可创造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机会,增加镇、村财政收入,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繁荣民俗文化,提升人民的精神生活水平。
六、合作方式
独资、合资、合作方式均可。
七、项目单位
竹山县农业农村局
八、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李长群,0719-4220080